之前刀郎的《羅剎海市》可以跟《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載,春秋時期衞國有奇醜之人叫「哀駘它」做比較,深刻的寫一篇小論述。
配圖:DALL·E 3 幫忙設計的,AI好幫手~
1. 形象與內在:
在《羅剎海市》中,刀郎透過歌詞描繪了一個顛倒黑白的世界,其中外表醜陋的人物反而受到尊敬。在《莊子》中,哀駘它雖然外表奇醜,但他的內在美得到了魯哀公的賞識,甚至被賦予了重要的職責。
2. 社會評價與個人價值:
刀郎的歌曲中,社會對於美醜的評價是基於一種顛倒的價值觀,這反映了社會對於標準的扭曲。在《莊子》中,哀駘它的故事則是在說明,即使在外表上受到貶低,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和德行仍然可以得到認可。
3. 個體與環境的關係:
《羅剎海市》中的主角在一個以醜為美的環境中,必須適應才能被接受。而《莊子》中的哀駘它則是在一個正常的環境中,因其內在的德行而被接受,這展示了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可能性。
4. 真實與虛假:
在《羅剎海市》中,真實的美被視為醜陋,而虛假的醜陋被視為美,這揭示了社會對真實的扭曲和遺棄。相對地,《莊子》中的哀駘它代表了真實的德行,即使在外表上不被看好,他的真實性仍然被認可和尊重。
可以進一步探討這兩個故事如何反映了各自文化背景下對於個人價值和社會評價的不同看法,以及這些看法如何影響人們對於美、德、真實與虛假的理解。這不僅是對兩個不同時代文學作品的比較,也是對於人類社會價值觀的深刻反思。透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如何塑造我們對於美的認知,以及如何評價一個人的價值。
美,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指那些引起人們欣賞、愉悅或正面情感反應的特質或現象。它可以是視覺上的,如藝術作品或自然景觀;也可以是道德上的,如善行或高尚行為。在不同文化和時代中,對於美的理解和評價有著廣泛的差異。
德,則是指個人或集體在道德上的卓越品質或特性。它通常與正義、勇氣、節制和智慧等傳統美德相關聯。在西方哲學中,德被認為是善在道德上體現出來的特質或者品質,因此美德被視為美好原則和道德的基礎。而在東方,特別是儒家文化中,德也包括了忠、孝、仁、義、禮、智等價值觀念。
「哀駘它」是人名,是莊子筆下奇奇特特的其中一名,故事中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著名大夫,他的故事在《莊子·德充符》中有記載。根據傳說,哀駘它相貌醜陋,跛腳且駝背,但魯哀公不以其外貌嫌棄他,反而讓他掌管國政。在哀駘它的治理下,國家政教大行,證明了外表並不是評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
以下是《莊子·德充符》中關於哀駘它的原文及其翻譯:
原文: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數十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而寡人傳國焉。悶然而後應,氾而若辭。寡人醜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
翻譯:
魯哀公問孔子:「聽說衛國有個人,名叫哀駘它,相貌醜陋。與他相處的男子,都會思念他而不願離去;女子見了他,則向父母請求說:『寧願做他的妾,也不願做別人的妻子。』這樣的人已經有十多個了。從未聽說他主動唱歌,只是總是和別人合唱。他沒有高位來拯救人於死亡,也沒有財富來滿足人的飢餓,他的醜陋驚動了天下,但他和諧而不主唱,他的智慧也不超出他所在的地方,但是接觸過他的人,無論男女,都樂於與他親近。這樣的人一定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我把他召來觀看,果然他的醜陋足以驚動天下。與我相處不到一個月,我就對他的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我就完全信任他。國家沒有宰相,我就把國政交給了他。他看起來很憂愁,好像在推辭。我感到羞愧,最終把國政交給了他。不久,他就離開了我。我感到憂慮,好像失去了什麼,好像沒有人能與我共享這個國家的快樂。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啊!」
通常而言,這故事都被評價為:「哀駘它雖然外貌不佳,但他的品德和智慧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信任,外表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全部,內在的德行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就筆者看來,莊子有意識流小說家的感覺,有點反諷以及時代的意識形態反應的感覺。不知道各位怎麼看!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其他新聞專欄等
專業資料收集與翻譯,輔助使用Copilot、Bing、ChatGP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