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公眾人物就歷過劫了,這是一早醒來的靈感。
標題引用:曲盡陳情,這首歌的一段:
丹心何須言在口
橫笛閒吹落星斗
使我徒有身後名
不如及時一杯酒
配圖:DALL·E 3 幫忙設計的,AI好幫手~
前幾天看了一下同學之前參選的政見,我這人是:「以不投票,表達我是一個高度發展國家居民,以漠視政治來提醒政客,還有很多人覺得你們這些人都很不怎麼樣!」這樣的一種虛無主義族群。
選舉公報能量很大,這個等於生命已經被刻進三生石裡面了吧......
好像有一篇我的論文就寫了三生石與維基百科,一樣都是心念,堅強的意志是嗎......
我們現在講什麼唐明皇啊!宋徽宗,這些都是他們身後事。
我們這種敢在這時代當公眾人物的,手機一google ,就看到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文章,這是我小說裡寫的有身涅槃,已經看到別人嘴裡的身後事,真是......
活在當下,不講人間事,虛無主義,不好嗎?
活在當下,確實是一種智慧。
當今的數位時代,資訊的傳播速度和範圍讓公眾人物的生活變得透明,甚至在他們去世後,仍然被人們所談論和評價,寄出申請參選,要接受面臨的挑戰。
現代的公眾人物,無論是政治家、藝人還是作家,也面臨著類似的命運,只是媒介和形式有所不同。
這一篇本來到此,不需要標注引用。
但看到AI好幫手做的圖,突然,我想把之前寫過的狂歡美學整理放上來,順便打斷要出門參加派對的容貌焦慮。我聯想到尼采的酒神。
狂歡美學是一種強調生命的肯定、創造和慶祝的美學觀念,它源於古希臘的酒神節,是一種對抗悲劇、苦難和死亡的藝術形式。狂歡美學反對理性、道德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主張通過音樂、舞蹈、詩歌和戲劇等方式,表達生命的本質和多樣性,展現人類的情感和激情,追求自由和快樂。
尼采的狂歡美學
德國哲學家尼采(生於1844年,逝於1900年)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提出了狂歡美學的理論基礎,並將其與悲劇藝術相結合。
尼采認為,悲劇藝術是一種狂歡的藝術,它是由兩種對立的力量「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所共同創造的,阿波羅代表了理性、秩序和形式,狄奧尼索斯代表了感性、混沌和狂歡。悲劇藝術的美,就在於這兩種力量的和諧統一,它既能呈現生命的真實,又能通過藝術的幻象,使人們超越生命的苦難,達到一種醉狂的狀態,從而肯定生命的價值。
尼采的狂歡美學與「超人」,是藝術理論也是生命哲學,以積極的悲觀主義面對生命的困境,通過藝術的創造實現自我超越,這就是他所稱的「超人」。
尼采的「永劫回歸」認為,生命就是「相同事物的永恒回復」,人們應該接受這種無意義的循環,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義,用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塑造自己的生命。(永恆循環、永恆輪轉、永恆重現、永劫回歸,等在宗教學的探討,另外寫文。)
巴赫金的狂歡美學
蘇聯思想家巴赫金(生於1895年,逝於1975年)也提出「狂歡化」一種強調生命的歡樂、創造和顛覆的美學觀念,也是源自於歐洲的民間節日,表現出「對抗官方意識形態」和對「抗等制度」的文化形式。
巴赫金還有提出其他角度:
超語言學:批判傳統語言學的個人主義和抽象客觀主義的局限,提出基於語言實踐的社會性和歷史性的語言哲學,強調語言的多樣性、變化性和創造性。
眾聲喧嘩:認為語言不是單一的、統一的、中立的系統,而是由不同的社會群體、階級、意識形態所使用的多種語言風格、話語類型和語言世界所構成的複雜的現象,這些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著對立、衝突和對話的關係。
時空體:巴赫金借用了數學中的術語,將時空體定義為「文學藝術中的一個特殊的單位,它表達了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相互關係」,時空體不僅是文學作品的形式特徵,也是文學作品的意義特徵,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
影響的先後順序:
巴赫金受到了尼采的一些啟發,但也對尼采有自己的批判和發展。
他們都關注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都從民間文化中發現了一種狂歡的美學,都主張用對話的方式來理解和表達世界,都反對抽象的理性和形而上學,都提倡多元的、開放的、創新的思想和文化。影響層面包含:後來的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等領域。
截圖了放在論文中的表格,是不是不能只有我知道。
感謝我的老師,詩人、文學泰斗趙衛民教授!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其他新聞專欄等
專業資料收集與翻譯,輔助使用Copilot、Bing、ChatGPT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