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生死觀
- JUN
- 2024年6月1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莊子・大宗師》卷五: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洴,其心閒無事,跰足而鑑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子祀曰:「汝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 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解者,物有結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汝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物!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冶鑄金,必以為不祥之金。誰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

配圖:DALL·E 3 幫忙設計的,AI好幫手~竟然自己給我中間一段英文題詞!
翻譯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互相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椎,以死為臀部,誰能理解生死存亡是一體的,我們就與他為友。」四人互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成為朋友。
不久,子輿生病了,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輿說:「偉大啊,造物者將我變成這樣拘束的樣子!脊椎彎曲,背上凸起,有五根管子,顎骨嵌入肋骨,肩膀高過頭頂,駝背彎曲指向天空。」陰陽之氣互相滲透,他的心中無事閒適,用腳蹦跳著照井水中的倒影,說:「嗟乎!造物者又把我變成這樣拘束的樣子!」
子祀說:「你討厭它嗎?」
子輿說:「不,我為什麼要討厭!慢慢地,造物者將我的左臂變成雞,我就用它來報曉;慢慢地,將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就用它來射鳥;慢慢地,將我的臀部變成輪子,以精神為馬,我就用它來騎乘,哪還需要車馬!得到的是時運,失去的是順應。安於時運,順應變化,哀樂就不會進入心中。解脫,是物有結,需解開它。」
子犁前來探望,說:「呸!避開!不要讓你變化!」
倚著門與子輿說話說:「偉大的造物者啊,又將把你變成什麼?要把你變成什麼適當呢?把你變成鼠肝嗎?把你變成蟲臂嗎?大自然給了我形體,讓我勞動於生,安享於老,休息於死。大冶鑄造金屬,也會有不好的金屬。誰去會不成呢!安然入睡,蘇然醒來。」
得到的,是時運;失去的,是順應。安於時運,順應變化,哀樂就不會進入心中。這是古人所調達和解脫的境界。
《莊子•大宗師》中的這段話反映了莊子對於生命、死亡及形軀的獨特見解,以下是對這段文獻的解釋與申論:
1. 無為首、生為脊、死為尻的比喻
這段話中的「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是一種形象的比喻,意味著將「無」置於生命的首位,把生命和死亡看作一體的不同部分:
無為首:「無」在莊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無為、虛無和自然的本真。將「無」置於首位,強調了人應該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不刻意追求或抗拒,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和安寧。
生為脊、死為尻:生與死在莊子的思想中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生為脊」表明生是生命的中段,是支撐和承載的部分;「死為尻」則將死視為生命的尾段,是生的延續和自然的結果。這樣的比喻突顯了生死的自然連續性和不可分割性。
2. 生死存亡之一體
莊子認為生與死、存與亡是一體的,並不存在根本的區別:
一體觀念:生和死只不過是生命的不同狀態,而不是對立的兩極。這種觀念打破了傳統的生死二元對立,強調生命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自然的接受:人應該像對待自然界的變化一樣接受生死,既不畏懼死亡,也不執著於生存,而是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這一切。
3.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
這段話中的「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進一步強調了莊子的生命哲學:
安時而處順:意即安於當下的時勢,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強求逆轉或抵抗。這種態度能讓人達到內心的平靜,無論面對生死、得失,都能坦然處之。
哀樂不能入:如果能達到「安時而處順」的境界,則外界的哀樂悲歡就不會影響內心的平靜。這是莊子所追求的一種精神自由,超越了世俗的情感波動。
4. 古之所調懸解
這裡提到「古之所調懸解」,表明這種態度是古人追求的一種解脫之道:
調懸解:這個詞可以理解為古人通過調適心態,達到一種解脫的狀態,擺脫世俗的困擾和束縛。這正是莊子的哲學旨趣,即通過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達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脫。
莊子的這段話集中體現了他對生命形軀的獨特見解:
生死是一體的,自然的變化過程。
無為是最高的處世態度,順應自然的變化,不執著於生死得失。
內心的安寧和自由來自於對生死自然性的認識和接受。
這些思想不僅對個人的心靈修養有深遠的影響,也對後世的哲學、文學和宗教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資料: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維基百科、其他新聞專欄等
專業資料收集與翻譯,輔助使用Copilot、Bing、ChatGP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