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現代娛樂,戰後文學閱讀神展開
- JUN
- 2024年7月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戰後文學《大地之上》加拿大籍印度裔作家羅欣頓·米斯特里所著。
以1975年的印度為背景,描繪了當時社會的種姓制度和政治動盪,透過四位主人公的命運交織,展現了印度社會各階層的全景式畫卷。
書中講述了很多印度種姓,我不禁想到,佛教講六道輪回,其實是印度這個地域性的概念,其實對於過去的印度人而言,脫離印度這個國度,就像是佛教概念中的脫離輪迴。(近來很多脫北者,南北韓地域故事,而印度的地域故事,應該可以聯想成佛教與地獄的地域故事........)

配圖:DALL·E 3 幫忙設計的,AI好幫手~
有一門科學叫做城鄉發展學(國內有博士班),歸類在都市計畫與建築設計科學。
這些概念的聯想非常深刻,反映了印度文化和宗教哲學中對於人生和宇宙的理解。
談談這觀點很有趣,佛教中的六道輪迴確實與印度文化深深相連。
六道輪迴是指眾生因前世所造的善業或惡業,而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中輪迴轉生的過程,這個概念反映了印度古代對於宇宙和生命循環的理解,並且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種姓制度有著密切的關聯。種姓制度將社會分為不同的階級,每個階級有其規定的職業和社會地位,這種分類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人們對於生命境遇的認知。
在印度文化中,脫離種姓制度的束縛,尋求精神上的解脫,的確可以看作是一種對輪迴逃脫的渴望。這與佛教中追求解脫輪迴的終極目標—涅槃,有著相似之處。佛教教導通過修行和了悟,可以超越輪迴的束縛,達到永恆的安寧。這種思想對於當時的印度人來說,可能象徵著從一個嚴格等級制度的社會中解放出來的希望。

配圖:DALL·E 3 幫忙設計的,AI好幫手~
AI給重複和超過的圖,剛好可以當文章分段的分隔線!真好用!
我在讀《大地之上》時,對於當中有一段提到印度有一段時間,統治者鐵娘子英迪拉·甘地提倡結紮制度,甚至獎勵官員升官考核是其管轄區域的結紮率,這個政策讓許多貧民、賤民階層悲慘的折磨。
1970年代印度結紮政策,由當時的印度總理推行的一項人口控制措施,這項政策對許多貧困階層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因為它涉及強制性的結紮手術,並且常常是在缺乏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談到結紮、墮胎、人口繁衍與繁衍過剩的議題,這是社會議題,也可以哲學探討之,那就可以談論宗教學,我還是聯想到,佛教以宗教學、心理學來看,解釋了為什麼階級生命會遭到苦難(甚至苦難來源是其他人),以稍早城鄉(地域)議題來論,佛教是印度這個國家貴族階層發明的,這可以宗教學、心理學加上地緣政治學綜合討論之。
近年有博弈論者,提到一個奶嘴或是奶頭樂的概念,認為全球經濟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上,電視、網路等娛樂都是洗腦大多數民眾的手段,宗教學、心理學加上地緣政治學綜合討論之,可以談談印度。
佛教起源於印度,由釋迦牟尼所創立,其核心教義是四聖諦和八正道,旨在指導人們如何終結苦難,達到涅槃。
以佛教的教義出發,並非為了維護貴族階層的利益,而是提供一條通往精神解脫和內在平靜的道路。然而,任何宗教或信仰體系都可能被不同的社會階層以不同的方式解讀和利用。
博弈論者的「奶嘴」或「奶頭樂」的概念,是社會批評理論,由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提出,這個理論描述了一種社會控制機制,其中低成本、能夠使人滿足的娛樂內容被用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和不滿情緒,從而維持社會秩序。這個理論被用來批評現代社會中娛樂和消費主義如何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和行為。
比對接下來或許我們可以比對:宗教和現代娛樂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相似的社會功能,那就是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無論是古代的宗教還是現代的媒體,都有可能被用作工具,以某種方式引導或控制大眾。這種比較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我們所接收的信息,並尋求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自我覺醒。
參考資料:
大江建三郎 《死者的奢華》
倪匡 《鬼子》
戰後文學《大地之上》加拿大籍印度裔作家羅欣頓·米斯特里所著
維基百科、其他新聞專欄等
專欄:
個人的體驗、宿命之救贖:日本文豪大江健三郎逝世,享壽88歲
專業資料收集與翻譯,輔助使用Copilot、Bing、ChatGP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