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印度/考底利耶「曼荼羅」理論,在政治的思想

  • 作家相片: JUN
    JUN
  • 2023年12月1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3年12月20日

曼荼羅理論是一種用圖形來組織和擴展思考的方法,它源自於印度和佛教的傳統,將宇宙的本質和秩序表現為一個圓形的圖像。


曼荼羅理論在印度政治上的應用,是將印度視為一個圓心,周圍的國家則是一系列的同心圓,根據與印度的關係,分為友好國、敵對國、中立國等。

印度的外交政策就是要平衡這些國家的利益,並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和平、戰爭、聯盟、顛覆、中立、雙重政策等策略,以維護印度的安全和影響力。


考底利耶 चाणक्य Cāṇakya 是古印度的政治家、哲學家和婆羅門,他協助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了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 他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50年—前275年,是一個婆羅門,擅長吠陀經和政治學。

  • 曾經是塔克西拉學校的教師,後來因為被難陀王朝的國王達那・難陀羞辱而發誓要推翻他。

  • 他發現了旃陀羅笈多的才能,並且幫助他組織人民起義,打敗了希臘-馬其頓的侵略者,建立了孔雀王朝。

  • 他擔任了旃陀羅笈多一世和他的兒子賓頭娑羅的首席顧問,並且為他們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法律和稅收制度。

  • 他撰寫了《政事論》,是古印度的政治經濟學經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權謀學著作之一。

  • 他於公元前283年去世,享年87歲。


《政事論》是考底利耶的政治經濟學經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權謀學著作之一。 

他被尼赫魯稱為「印度的馬基維利」,因為他擅長運用各種手段達到政治目的。


圖為本專欄作者藝術創作,以易經卦象為基數,色彩引用數據庫資料,曼荼羅計算引用數據庫資料。(數據庫資料為作者個人研究,如有興趣討論,歡迎來信。)


印度政治的特色是民主制度和多黨競爭,這與印度的多元社會和聯邦制度相呼應,也反映了印度人對自由和多元的價值觀。印度政治的發展受到了印度獨立運動和國父甘地的啟發,也受到了印度古典政治思想家考底利耶的影響,他提出了「曼荼羅」理論,用以分析國家之間的敵友關係和外交策略。印度政治面臨的挑戰包括貧富不均、腐敗、種姓制度、宗教衝突、邊境爭端等。


曼荼羅理論是一種用圖形來組織和擴展思考的方法,它源自於印度和佛教的傳統,將宇宙的本質和秩序表現為一個圓形的圖像。

曼荼羅理論有兩種主要的思考模式:放射性思考和螺旋狀思考。

放射性思考是從一個中心點向外發散,產生多元和創新的想法。

螺旋狀思考是從一個基本的概念開始,逐步深化和細化,形成系統和邏輯的知識。

曼荼羅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整理混亂的狀態,把事情具體化,變得更加明確,是一種能化繁為簡的思考方法。(可參考熵增、熵減法則,之後會做專文紀錄。)


印度經濟的特色是混合經濟模式,既有計劃經濟的遺留,也有市場經濟的改革,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印度獨立後的社會主義取向和非對稱的全球化的影響,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因果報應和佛教的中道思想的影響。印度經濟的優勢包括人口紅利、科技創新、服務業、農業等,印度經濟的挑戰包括基礎建設、教育、衛生、環境等。


印度戰略的特色是不結盟和多邊主義,與印度的地緣位置和國際地位相符合,反映印度人對和平和正義的理念。(種姓制度與佛教在同一個地域發源,很值得探討。)印度戰略的形成受到獨立後的冷戰環境和核武競賽的影響,也受到了印度教和佛教影響,戰略的目標包括維護國家安全、促進區域穩定、提升全球影響力等,對手包括中國、巴基斯坦、恐怖主義等。


印度哲學的特色是多元而包容,它涵蓋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等各種宗教和思想流派,也吸收了伊斯蘭教、基督教、西方哲學等外來的影響。哲學發展受到了印度古典文獻和現代思潮的啟發,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四目標和佛教的八正道的影響。印度哲學包括邏輯、語言、倫理、美學、形而上學等,挑戰包括與現實的關聯、與科學的對話、與多元的尊重等。(印度教的四目標:財富artha、欲望kama、正義dharma、解脫moksha)


印度三段時期思想家比對:


考底利耶

(前370年-前283年)

甘地

(1869年-1948年)

尼赫魯

(1889年-1964年)


古印度的政治家、哲學家和婆羅門,他協助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了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王朝。他擅長權謀,被尼赫魯稱為「印度的馬基維利」。他的著作《政事論》是古印度的政治經濟學經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權謀學著作之一。 他的思想對印度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有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其他國家和文化。

印度的民族主義領袖、社會改革者和非暴力運動的倡導者,他被稱為「國父」和「真理之靈」。他領導了印度的獨立運動,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並創立了印度國大黨。他的非暴力抵抗的理念和實踐,對印度和世界的和平與正義有重要的貢獻,也啟發了許多其他的社會運動和領袖。

印度的政治家、作家和思想家,他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也是印度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也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他主張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對印度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有深遠的影響。 他的著作包括《印度的發現》、《印度的國際主義》和《自由的尋求》等。

國際情勢

古代東方和西方的文明交流和衝突。

現代歐洲的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對抗和變革。

現代世界的冷戰和去殖民化的過程和挑戰。 

政績

考底利耶協助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了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王朝。

甘地是印度的民族主義領袖,領導了印度的獨立運動,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也是印度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 

主要對手

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承者,以及印度北部的其他小國。 

英國帝國和其盟友,以及印度內部的種姓制度和宗教分裂。

美國和蘇聯的兩極對立,以及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邊境爭端。

外交策略

他面對的他的外交政策是採取曼荼羅理論,根據與印度的關係,分為友好國、敵對國、中立國等,並採取和平、戰爭、聯盟、顛覆、中立、雙重政策等策略,以維護印度的安全和影響力。

他的外交政策是採取非暴力抵抗的理念和實踐,對印度和世界的和平與正義有重要的貢獻,也啟發了許多其他的社會運動和領袖。

他的外交政策是採取不結盟和多邊主義的立場,主張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對印度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有深遠的影響,也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印度的領導人:

印度總統是印度的國家元首,也是印度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印度總統由印度議會和印度各州和各直轄區的立法議會間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無連任限制。

印度總統的權力主要是象徵性的,他必須按照總理和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除非發生憲政危機或緊急狀態。

印度共和國總統拉姆・納特・科維恩德,於2017年7月25日就任,任期五年。對外政策主要是代表印度的尊嚴和友好,他曾訪問了多個國家,包括塞舌爾、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塞浦路斯、希臘、玻利維亞、智利、克羅地亞、冰島、瑞士、斯洛文尼亞、菲律賓、日本等,並與各國領導人進行了友好和實質性的對話,推動了印度與世界的合作與交流。


印度總理是印度的政府首腦,也是印度議會下院即人民院多數黨領袖。印度總理由總統任免,但必須取得下院的信任,任期五年,可以連任。

印度總理的權力主要是實際的,他負責制定和執行政府的政策,並指揮部長會議的工作,他也是印度對外事務的主要代表。

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5月26日就任,並於2019年5月30日連任,任期五年。對外政策主要是展現印度的自信和積極,他曾訪問了多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以色列、巴勒斯坦、法國、德國、英國、日本、巴西、南非、沙特阿拉伯 、阿聯酋、伊朗、阿富汗、澳洲、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等,並與各國領導人進行了深入和實際的合作,推動了印度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印度經濟貿易影響:

根據印度商務部的數據,2021-2022年度,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以下幾個國家:

美國:印度與美國的貿易額達到了146億美元,增長了49.6%,美國超過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額達到了130億美元,增長了62.7%,中國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印度與阿聯酋的貿易額達到了72.9億美元,增長了67%,阿聯酋是印度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沙烏地阿拉伯:印度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貿易額達到了42.8億美元,成長了23.5%,沙烏地阿拉伯是印度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伊拉克:印度與伊拉克的貿易額達到了34.3億美元,增長了27.4%,伊拉克是印度的第五大貿易夥伴。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其他新聞專欄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Web3 技術與Third Family第三家庭結構

本文為2025/02/05 讀書會筆記 第三家庭的概念 傳統上,家庭結構主要分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和擴展家庭(Extended Family)。而「第三家庭」(Third Family)可能指的是:...

 
 
 

Comments


景嵐說書

©2022 景嵐說書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